·企業面臨的管理問題·
隨著企業規模不斷發展壯大,管理人員發現管理問題逐漸突顯,項目人員增多了,效率卻變得低下,部門間反復溝通,信息傳遞不及時,運營成本居高不下,圖文檔凌亂不堪......
傳統的管理方式嚴重制約企業高速發展,企業推行信息化和系統化管理勢在必行。
PLM作為將企業產品信息與過程進行統一管理和系統集成的信息化平臺,因其出色的整合能力,貫穿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方式,得到了大多數企業的青睞。
PLM的重要性毋庸置疑,但它不是企業買來即可,它的推行需要企業自清自省,做好相關的標準化管理工作。不重視標準化的企業,很難成功推行PLM,就算勉強上線,系統運作與實際工作格格不入,最終只能成為企業運營負累,以失敗告終。企業標準化管理與PLM推行息息相關,是企業推行PLM最重要的因素之一。
02 ?PLM與企業標準化
PLM具有圖文檔管理、零部件管理、產品結構管理、工作流管理、變更管理、集成與協同管理、項目管理等功能。
企業標準化是為在企業的生產、經營、管理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,對實際或潛在的問題制定共同和重復使用規則的活動(引自《企業標準體系要求》GB/T15496-2003)。
它將企業最佳秩序與效率作為管理目標,讓工作方式與方法更加科學化、具體化,讓相關工作人員進行工作時,更有規范、更有效率。企業標準化針對方向為事與物兩大方向?!拔铩敝傅木褪钱a品、材料、設備以及工具等等;“事”指的是在企業中做事的具體方法、能夠提升工作效率的規范管理等。
03 ?PLM涉及的標準化
3.1 產品分類、命名與編碼
產品分類要依據產品屬性和特征,充分考慮行業性質與市場環境,科學系統地劃分產品。制造型企業通常采用大類、系列、款式的分類形式,大類依據產品用途分類,系列和款式則結合企業實際需要而定。
產品命名一般依據產品功能特性,綜合考慮行業通用叫法和企業內部通俗叫法,定義適合企業內外部通用的產品名稱和描述規范。產品型號編碼的設計要結合產品項目和市場宣傳的需求,通常是產品分類代號+關鍵參數代號+派生序列號等。
特別強調的是,有些企業原先就有產品型號的規則,可能因為規則不合理,才要制定新規則。新規則的推行不能采取“一刀切”方式,全新產品可以嚴格采用新規則,舊產品則建議依舊沿用舊型號。這樣可以避免大量的舊產品技術資料修改,減少新舊型號轉換帶來的麻煩。舊型號大家習慣了就不要輕易更改,隨著舊產品的逐步退市,新規則自然能夠統一。
3.2 物料分類、命名與編碼
物料分類要結合企業對物料數據的分析需求,將屬性相似的物料歸類劃分,方便物料管理和分析。物料不可隨意分類,不僅要避免過于簡單的分類導致大而泛的物料管理,難以實現專項物料分析;也要避免過多的物料分類,不僅起不到細化管理作用,反正增添管理負擔,如果企業本身物料就不多,管理浪費則
更為明顯。物料分類一定要立足于企業自身需求,采用“抓大放小”的方法,重點管控的物料分類可以細致些,普通物料分類寬泛些。
為了保證PLM物料管理順暢,物料標準化命名也是不可或缺的,企業需編制《物料描述通則》,清晰定義各類物料名稱和描述規則。尤其是標準件和通用件的名稱與描述,沒有規范統一,標準件庫管理只能是空談。物料名稱和描述的規范,不僅可以保證物料可辨識度和查找便捷性,而且避免了“一物多碼”和“一碼多物”的情況。

物料編碼規則不僅要依據物料分類設計,而且要考慮唯一性、可擴展性、簡單易記、編碼長度等因素?;诖蟊妼幋a記憶習慣和企業物料存量的考慮,編碼長度取8位~12位比較合適,對于產品復雜、物料種類繁多且未來想實現多業務的集團化發展企業,編碼長度可以適當增加。另外,物料編碼不要列入不可預見或可變信息,如產品型號、版本號等。
3.3 圖文檔分類與編碼
圖文檔是產品數據重要組成部分,是企業研發、生產和經營活動的知識積累,很多企業推行PLM的原始沖動就是想把圖文檔管理起來。
圖文檔按類型和來源分類,包括產品策劃文件、設計文檔、項目文檔、技術圖檔、軟件文檔、工裝圖檔、計劃類、報告類、工藝文件、質量文件、標準文件、規范文件、經驗教訓等。企業通常會制定《圖文檔管理規范》,用于規范文檔分類、編碼、版本等管理要求,指導圖文檔規范化管理工作。
圖文檔編碼主要分兩類:圖號和文檔編號。傳統企業的圖號大多采用隸屬編碼規則,圖號體現圖紙來源和層級關系,便于直觀識別產品及零部件的級別;文檔編號則參照質量管理體系文件編號規則或者無編碼管理。這種編碼方式屢見不鮮,但并不代表它是合理高效的。

對于制造型企業,圖紙轉換成物料清單后方能指導采購、生產等下游部門開展工作。產品設計到制造環節,企業存在兩套相互獨立的編碼體系,物料編碼規則和圖號編碼規則。
圖紙轉換物料清單時,就需要相互比對呼應,物料編碼對應圖號,這種操作模式給企業生產管理帶來了不少的困擾。如果企業歷史圖紙數量不多且管理允許的話,需盡早廢棄圖號,企業內部統一使用物料編碼體系,一個物料編碼就把圖紙、物料統一管理起來,避免兩套規則來回轉換,造成過多的管理內耗。
3.4 圖文檔命名規范
簡潔清晰的文檔命名可便于文檔查找,避免重復管理。PLM文檔管理要求不同文檔不能存在相同名稱,同一文檔的不同版本名稱必須相同,這強調了文檔命名的唯一性原則。文檔命名規則設計有兩個操作技巧:
(1)文檔名稱含有唯一的屬性值。如文檔對應的物料編碼、文檔編號等,以此保證不同文檔的名稱不重復。
(2)文檔名稱不得含有可變信息,如文檔版本號。舉例:將文檔命名為“***A0”,在變更時,文檔要升版到A1,名稱就改成了“***A1”,系統導入時,由于名稱不一致,系統判定為兩個不同文檔,無法執行同一文檔升版。
因此,我認為文檔命名采用“物料編碼+常規名稱”的方式為最佳,不僅能保證文檔名稱唯一性,而且文檔與物料編碼很好的關聯起來,可以實現物料編碼自動索引文檔,達成快速查找的效果。
3.5 圖文檔版本規范
圖文檔版本規則的制定與執行,可以讓生產、檢驗、售后等環節準確拿到最新的資料,也可以追溯舊版本資料用于指導維修工作。有些企業按項目階段來管控版本,如樣品階段文檔采用S版本管控,量產文檔采用V版本管控;有些企業參考企業質量管理體系的文件版本。
版本規則不要求千篇一律,而是要結合企業的實際業務需求而定。當然,企業能做到各類文檔版本規則統一化是最好的,但很難實現,例如,企業的軟件平臺和程序更新迭代較快,軟件資料的版本管控通常會更加細分,采用大版本、小版本的管控方式。
另外要強調的是,由于文檔版本號屬于可變信息,最好獨立一個字段來使用,不要將其作為其他規則元素組合,如:ABC-020221(01),圖紙的版本號01作為圖號的必要元素之一,版本一旦變動,圖號也隨著變動,唯一性即被破壞。
3.6 流程、制度和表單標準化
PLM要實現企業既定的功能,流程、制度和表單管理不可或缺,文檔的歸集需要流程作為支撐,任務的下發也需要流程來推進,它是保證PLM正常運轉的基本條件。
PLM常見的流程主要有:物料申請與變更流程、BOM生成與審批流程、產品開發流程、項目變更流程、設計變更流程、文檔簽批與簽章流程、文檔發布流程等。這些流程和配套的制度貫穿整個PLM系統,各模塊之間緊密關聯,相互影響。流程設計不僅要充分考慮系統影響,也要考慮可執行性。
例如,推行項目管理模塊之前,先審視項目管理制度和產品開發流程是否適應企業發展,能否真正落地執行。如果實際運作有缺失,應提前完善制度和流程,實施后再觀察效果進行調整。若制度和流程不夠完善,或無法落地,系統無法實現代替制度或自我優化。
3.7 產品結構與BOM管理
產品結構管理是PLM最基本的功能之一,通過產品的物料清單(BOM),將工程數據和文檔聯系起來,實現數據有效組織、控制和管理,為企業人員提供信息服務。
3.8 產品結構與配置
3.8.1 產品結構規范
產品結構最擔心的是無標準可依,設計人員忽略產品組裝工藝和配件模塊化設計,依靠個人的作圖習慣創建層級關系,導致產品結構層級混亂,嚴重影響生產運作和配件管理,也是EBOM快速轉換成制造物料清單(簡稱MBOM)最大的障礙。
建議制造標準型產品的企業規范產品結構層級管理要求,定義清楚各類產品包含的標準組件,制定各類標準組件的結構組成規范,如機頭組件、機箱組件、空機頭組件、空機箱組件等,幫助企業內部人員形成共識。
另外,還要統一規范組件名稱叫法、方向定義、外觀面定義等。例如,產品行進方向定為前方,筆記本電腦的頂蓋面為A面、屏幕面為B面、鍵盤面為C面、底面為D面......以此保證企業各環節人員理解和溝通無偏差,減少各環節相互轉換意會,提高工作效率。
3.8.2 產品配置清單規范
以客戶為導向的市場,單一配置的產品很難匹配客戶喜好,企業往往選擇推出多種配置的產品,如同型號手機可以有不同顏色、不同內存的選擇。
這些配置選項來源于產品配置清單,它對企業很多工作的開展都具有指導作用,如核算產品成本、編制客戶報價單、編制下單選項、指導MBOM轉換、編制發貨清單。
所以說,規范統一的產品配置清單樣式對企業工作開展至關重要。標準化人員可以結合產品特征和運用場景,規范其輸出內容,通常包括成套產品組成、重要零部件、易損件、標配項、選配項、配件包、工具和附件等。
04 ?結語
國內很多企業管理者,對PLM有一個誤區,總是希望借PLM項目的實施改善現狀,實現產品平臺管理,尤其是管理特別混亂的企業。其實這是本末倒置的想法,PLM不是企業管理的救命稻草,而應該是企業內部改革的成果。
企業推行PLM,本就應該從企業自身需求出發,結合PLM的管理思想,自我檢查、自我梳理,做好企業標準化工作,增強員工的標準化意識,逐步提升管理層次,然后采用系統進行固化,并持續改善。
當企業標準化管理由引導、約束變成企業員工的習慣行為的時候,PLM的推行必能水到渠成,為企業的管理錦上添花。